澳洲亚太经贸文化促进会   AAPEI 

 

商界精英是怎样炼成的?

 

   大家好,我是郎咸平 . 最近我们接到很多人的投诉,我为什么用投诉这个词,因为大家讲实在是不公平,我的儿子,我的女儿这么用功,成绩这么好都考不上美国沃顿商学院,郎教授看到你的传记里面你小时候这么差,你怎么能够去呢?这实在很不公平。

   首先我提一个问题给民营企业家和大大小小的老板,你们有没有觉得当你在公司推行各种政策的时候,你发现你跟你的下属很难沟通。甚至我常常听到很多老板抱怨,我的下属不理解我,也不替我着想,搞了半天都自己在那边忙,忙到最后忙到什么程度呢?每天晚上 5 点以后,都不敢关手机,打手机打到 12 点才敢关手机。每天在那边忙啊忙的,我常想就凭这水平你想你能做大做强,根本不可能。你只要 5 点钟以后不敢关手机的人,你就别想做大,这么个小摊子,都能把你搞得这么忙,你怎么能做大?问题是为什么你不能信任你的下属 ?

     除了能力的问题,就是信誉的问题。你不信任他,你根本就不晓得这些下属会不会把你的钱偷走,当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我暂时不谈,就算你有个很好的控制机制,你保证你的钱不会被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偷走,你发现你跟他还是很难沟通。因为这是我们的商学教育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商学教育出了个什么问题?你拿今天任何一家公司跟美国通用电气做比较,你发现美国通用电气上至韦尔奇 , 也就是前任首席执行官,现在换成伊梅尔特,下至普通员工,每一个人都讲一样的话,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平台沟通,每一个人都学习一样东西,甚至每一个人都曾经学过同一本书,每一个人都做过同样的作业。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美国 MBA 教学的成功 ! 

     我以通用电气为例,很多工程师是升不上去的。你最多升到总工就到头了。四十几岁就准备被炒鱿鱼了,五十几岁总工就很少了。在美国的高科技行业里面,就更很少了。工程师或者是 IT 技术人员你想转到管理层的话,你一定要念 MBA ,至于美国 MBA 到底有什么特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我们国内教育者,甚至我们国内想去读书的学子们所没有体会到的。美国整个所谓的 MBA 市场是非常庞大,每一个学校都有很多MBA ,比如像沃顿商学院,我们一年收 700-800 学生 , 这么多人难道都是好的吗?不一定的,差的也是很多的。可是它为什么要这么大量制造?而且我跟各位这样讲,整个美国除了哈佛大学以及维吉尼亚大学以外,其他学校都是一样的,这两个学校是案例教学。所以在哈佛大学的教授,每一年只需要教一门课,在这一门课里面他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详细了解每一个案例的前因后果。他能够完全掌握这个案例,因此哈佛大学教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跟学生进行一个所谓直接的互动。他会把案例当成一个互动的工具,比如通用电气这种情况,你们怎么处理?你们的处理跟韦尔奇当初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比如他们今天收购了霍尼威尔,收购霍尼威尔以后股价大跌。从此以后通用电气的威风不再,通用电气立刻泡沫化,它的泡沫立刻爆破,老师就问学生,如果你们是韦尔奇的话,当初你为什么做这个决策。如果你能重新来一遍的话,你会不会做这种决策。所以讲这个案例教学,做学生之间就有很好的互动。这是哈佛大学 ! 维吉尼亚大学也是一样的,它们也是类似的教学方法。加拿大的话就是西安大略大学,它们也是这种方法。大概北美洲就这三所大学,其他大学完全都不是这样的。

     其他大学不管是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是斯坦佛大学、沃顿 商学院 都是教科书教学。这教科书教学很有意思的。不管是谁写的教科书,它的章节的区分都是非常类似的,而且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可能有些教科书它是用一种比较文字的方式表达,比如像麻省理工学院用的教科书就非常注意文字的表达,像沃顿商学院它们用的教科书就比较注重数字的表达,这不太一样的。但是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表达,你表达方式可以不同,可是内容是完全一样。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各位内容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在美国教书,当我在 1986 年拿到博士的时候,我留在沃顿商学院留了一年,留了一年教书,我觉得还比较好教,为什么这么说?绝对不是美国人傻,美国教学这么没有变化,不是的。这是美国整个 MBA 教学一个特殊设计的课程。什么意思?就是全美国的 MBA 学生,除了哈佛的和维吉尼亚大学以外,其他所有的学生都学一样的内容。甚至这个习题,我不敢讲完全不一样,基本大同小异。做类似的习题,学一样的内容,做类似的习题,甚至考试我们都有考试题的版本。每次我当教授的时候,我们考试就把它抽出来随机找些题目稍微改下数字就上了。这很方便,所以在美国当教授很容易。这种教学方式有什么好处?这种教学方法会让所有受过 MBA 教育的人,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这就是讲的问题的重点。

     通用电气我刚才讲过的,从韦尔奇开始一直到最底层的员工,如果受过 MBA 教育的话,他们都用一样的教科书,学一样的内容。因此上面人讲一句话,下面完全明白了。你的教科书里面第一章节讲什么的,你这个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为股东创造财富,就这么简单。所以你任何政策,如果韦尔奇讲了个政策,不是替股东创造财富的话,你就容不下美国的文化。如果替股东能够创造财富的话,你就能够容下这个文化。就这么个情况,而且美国的教科书里面,非常强调什么?责任,你对股东的责任 ! 这种责任发挥到极至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记得有个实际的案例,美国一个投资银行,最有名一家叫高盛。我很多学生在里面做事,高盛很有意思,大家工作非常繁忙,到了八点以后下班的话,高盛公司会有很多车来送你们回去。每个人拿一张乘车券上一部轿车,你要去哪里都可以,通常很晚才回家。所以很多高盛员工明明七点可以下班的,就等到八点。因为可以坐公司的轿车回去。实际上这都是租来的车子,每天晚上八点都排着上百部的车子在华尔街,它叫作 Broad way, 中文翻译过来就叫宽街 , 排着一百多部,你上它的车就可以载你回家了。 

     但是有一个合伙人,位置非常高的合伙人,他的女朋友,还不是太太,刚好就在隔壁公司做事,她不是高盛的。所以他回家的话他女朋友顺便回去,坐他的车回去。像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顺便一下,反正你也要回家 . 但这是不行的。就因为这件小事情这合伙人被炒鱿鱼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 , 你明显地侵犯到股东的利益,所以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这些 MBA 的教育它是用这样的逻辑,这样的理念来训练你的话,如果公司上上下下都学同样一套逻辑,同样一套理念的话,因此他们对所谓的追求股东财富极大化理念都没有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学的。所以这一句话讲下来,大家都听得懂,因此每一个人当他在拟订部门政策的时候,他一定会以这个为目的。当然能不能做得好,是另外一回事。你的理念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虽然很多美国公司做得不是很理想,而这也为什么很多公司股价会大跌,或者很多公司 CEO 首席执行官会被炒鱿鱼,这是一定的。

     但是不管怎么讲,美国的教育体系,确实给了美国整个商界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美国整个国家可以以全民利益为依归,怎么为依归呢?就是这个以全民利益为依归,也就是以股东利益为最高前提,完全可以灌输在教科书里面 , 并形成一个整个国家商业机制的一致性。我们在美国教书,不管去哪个学校教书,它课程就这么几个,像我们金融学,它就是六七门课,没有多少可以学的,就这六七门课。反正我们去就教这几门课,反正它有固定的教科书,固定的模式,你去教就是了。可是到中国来做 MBA 教学,你发现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是各吹各的号,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做法。比如你看最近有几个上海的高校,我发现它有证券系,我简直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证券系,还有投资系,这怎么能成一个系呢?事实上这个就是在美国教学一门课而已,我们可以把一门课拆开成一个系,这个是一个什么本质上的问题?我们甚至认为我们可以在证券方面或者在投资方面,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他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当然这点方面来看是可取的,可是这不是 MBA 教学的目的。你把原来就六七门课的一个系,改成六七个系,每一门课一个系,证券系、投资系、国际金融系或者是风险投资系,变成这样子的。你把原来所谓的 MBA 的一致性完全打破了,你造成什么?造成差异性。所以到最后你发现不同的学校,还有不同的教科书,甚至不同的授课方法,甚至不同的理念。我甚至还知道有些学校它非常注重什么?资本运作 ! 资本运作这四个字在英文里面是不存在的,我在美国教过这么久的书,发表这么多篇论文,没有什么资本运作的问题。因为公司任何的运作必须以股东利益为前提,就是以中小股民利益为前提,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法则。

     但是在国内我们讨论很多案例,讲到资本运作,竟然会以大股东的利益为前提,就是你怎样圈钱,怎样透过一些技术转换的方式,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剥离旧资产丢给国资局,然后你就注入新资产,注入新资产以后,就有个新的概念,然后到股票市场上去套现,拉抬股价,然后套现离场,就这么做的。像这类问题竟然还能够教育我们下一代,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怎样来操纵股市,这种事情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到最后我们国内的 MBA 教学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反而造成很多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出来,甚至不同老师教的,甚至不同课程,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这对于所谓 MBA 教学的理念本来原先的目的,至少以美国来讲,我们不讲它是不是对的,至少它原来的理念就是一个所谓的,创建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让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能够为教科书,所提倡的唯一的真理,就是创造股东的财富。唯一的真理帮助形成一个公司至高无上的指导原则。这个造成美国今天富强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不可能是所有的原因,但这个也被打破了。 

     打破了以后,我们现在是零零散散的。每个 MBA 学生学不同的东西,到最后我们对话的平台是依然不存在。因为这些 MBA 的学生出来以后,根本不知道到底他建这家公司的追求是什么,不晓得。当然我们不要讲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你们一定要追求中小股民利润极大化,事实上在美国他们是这么做的,可在中国我也不敢这么要求。但是各位要知道的,我们的 MBA 教学,教学下来以后你发现,我们企业老板,原先认为无法沟通,到今天还是无法沟通。而且我们 MBA 学的基本上都是理论。真正的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我们学了这么多理论,到公司去做事,竟然发现你跟其他的同事,甚至跟你的直接老板,或者最大老板之间都是在不同的平台上,你怎么对话?而且你学这个理论,坦白讲根本没什么太大的用处。而这也是为什么在香港也好,在我们这也好,我们发现 MBA 学生的加码并不是太多,不像在美国到学校去念两年的 MBA ,出来你的薪水可以加一倍。通常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话,年薪大概是三万美金到五万美金 . 出来以后比如从沃顿出来,我们学校的 MBA 学生大概都可以拿到一倍,可以拿到十万以上。为什么在中国的商学院对 MBA 的加码远远低于美国商学院的加码?因为在美国的 MBA ,你创造了什么?你创造了一个和谐,创造了一个齐一性、一个一致性,你对公司的贡献是这么来的。同时有另外个说法,因为我们讲在同一个平台对话,你的加入你不会破坏这个均衡,你反而可以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之上更能够充分发挥你个人的能力。因为大家都讲一样的话,一样的理念,你个人能力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能够发挥,因为你可以少掉很多啰啰嗦嗦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事实。但是为什么这些名校它的学生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薪水?因为当初你进来的时候,你就要考 GMAT ,像在沃顿的话,当初我们进沃顿的时候我是考 GRE ,我没考 GMAT ,我们班同学总分 800 分,我们班同学大概都是 700 多分,我没有看到哪个人 700 分以下的,都是 700 多分,好象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各位想想看,它收什么学生?都收最好的学生,不但成绩好,而且 GMAT 考得好,而且介绍信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个人能够经历这么多的选择,才到了哈佛到了沃顿,因此他成功的机会要比别的人要大得很多。

     所以各位想想看,他们加码加这么多的原因,这些学生到了公司以后,他的理念跟公司原来的人是一模一样的理念,在共同的文化下,共同的价值观之下的话,个人的能力更能够充分地发挥。而你从这些名校所挑出来的 MBA 学生,经过这么多年的筛选,不管是考试也好,或者工作机会也好,他的能力已经可以被证明出来了,因为他肯定是比较好的。所以这些人到公司以后在同样一个结构之下,同一个文化基础之下的话,他更能够发挥个人能力。而这也是为什么你要给他高薪的缘故。像这一套东西,在国内目前是不存在的。我们没有办法每个学校出来的学生是懂一样东西,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透过 MBA 教育,让整个公司的理念变成一致或者让整个公司追求同样一个价值观,这根本就不可能。如果你还是这么混乱的一个思维,或者这么混乱的公司成绩之下的话,你个人的能力有机会充分发挥吗?当然可以发挥,但是你发挥的是不是公司所想要的,你都不知道。因为你不晓得这个公司到底理念为何。我们常常会强调说个人能力是最重的,学历还不是那么重要的,你要看你将来能力好不好。能力好的给你加薪。但在美国不是的,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做呢?就是因为美国人肯定你能够进哈佛、能够进沃顿的学生将来出来的,你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大。因为你已经经过了一轮的筛选 , 不管是工作也好,学业也好或者是考试也好,你们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的话,更容易发挥,这是个理念的差别。在中国的话,我们 MBA 教育没有办法创造同一个平台,每一个人还要凭个人能力打拼,由于你每一个人还必须要在一个没有平台情况下凭个人能力打拼,因此他在聘你的时候,就不可能给你太高的薪水。因为你的风险是特别大,是这个原因。这就是我们跟美国 MBA 教学制度一个最基本的差别。 

     当然很多人对我很好奇,问我说 : 郎教授,你当初进沃顿你怎么进去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小时候确实比较差,我谈我小时候的经历,我相信我今天讲的话,很多父母会非常高兴。看看郎咸平那么差,到今天混得还算可以,混得人模人样的,我们的小孩子也不比郎咸平笨,看起来也比较聪明,肯定可以混得更好。我相信我谈谈我个人的经历以后,很我父母会非常高兴的。坦白讲我进沃顿的时候,我成绩并不好,我的托福考了,大家不要介意我托福考了 550 分,我的 GRE 考了 1640 分,应该等于 GMAT 500 多分。很多观众就很气愤说郎教授你这么差,怎么进得了沃顿商学院呢?坦白讲是我的运气比较好,人不能跟命争,因为我当初申请的时候我不晓得这学校好不好,因为在 1982 年的时候申请的,当时我是申请博士班,我申请的是商业经济系,那个系是新成立的系,所以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系,所以基本上 OK 的人它都会收。我相信这是它收我的原因之一。至于我为什么会改念金融财务专业 , 讲起来也是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当时我一去商业经济系,我们这个系主任特别凶悍,他跟我讲 : 郎咸平 , 你进来要考微积分的资格考试 ! 微积分我早就忘了,我就哀求了半天能不能不考,我是外国学生,我可怜,我家里穷,反正我找了一大堆理由。他还说不行,非让我考不可。我无奈之下在校园里闲逛,看到沃顿商学院里面出来几个面露苦色的老美,我就跟他们聊聊天,胡扯一通。我第一句话就问他们,你们这要不要考微积分?他们说我们不考的,我说那我可不可以转进去。他们说可以,你可以跟我们系主任谈一下。当时的系主任日后也成了我的同事,我们的交情还是不错的。我就去见系主任,我就说我能不能转进来,我们系主任说当然可以,因为我们收了 26 个国际学生都很杰出,可是两个礼拜下来已经被淘汰了 1/3 到一半,我们有很多的空缺。你只要有兴趣的话,欢迎你转进来。我就问他要不要考微积分,他说不用。我就很激动,我就赶快转进去。转成功了以后我就问他一句话,一句很不好意思的话 , 我说系主任我想请问什么叫金融财务?没听过。然后等我转进去以后,我才知道我要学什么。坦白讲都是我个人的误打误撞,走到这一步的。不是以我的实力好而进去的,而是因为运气好。不晓得各位观众听了以后心里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触,但这是个实话。

 

 

读后感:

   除了上面我标出的红色字体,最后一句“人不能跟命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你是否能懂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玄机不多讲了。

    感谢文章的提供者:澳洲亚太经贸文化促进会 

    郎咸平讲了那么多,我总结成几句话就完了。

    1.作领导的要学会“放”权。(信任的基础上)

    2.国家需要一个标准,美国和西方很多国家任何事情都有标准,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所以办事情也容易,执法依法都有标准;中国没有,所以要注意“中国特色”。

    3.命运写好了每个人的结果,但是你可以改变过程。(看不懂去研究一下霍金的《时间的隧道》)

 

撰稿人:周忆情       首页地址 http://www.yequeen.com     图文请勿转载